孫傳音 Ingrid Sun

孫傳音_JTCA以色列見習團心得 

十二天的旅程裡,我不只一次驚嘆:「這跟我想的不一樣。」 

從去年冬天的見習團預告至錄取至出發前兩週,不安與期待混雜且不斷交替湧現;這趟食衣住行育樂皆被安排得舒服妥貼的旅程充滿未知,「聽說這、有人說那」,我只能在有限的資訊中,努力拼湊出一幅想像圖:「創新與傳統」位於兩極、「猶太民族 與多元文化」相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無法共存。而國際新聞所描繪的以色列國,是一個因著科技軍事而強大的國家,以色列人因處於民族戰爭而團結愛國,是一個以悠久傳統與信仰立國、對猶太民族強烈認同聞名的國家。 

但第一天的開場演講,Wework的Daniel Ben就戳破了如此平面的假設,他提到:「真正的以色列是一道彩虹,每一虹彩之間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但是不管我們身處哪一 種色彩,都必須知曉他者的存在。」 

每一個人來到以色列的目的都大不相同,我們看見在地中海沙灘、舊城區說著各種語言的觀光客,也看見到Jerusalum朝聖的基督徒與穆斯林,而在三座城市的飯店裡,都能見到暑假回以色列尋根的美英猶太裔青少年,在街上遇見來參加商業會議的歐洲 人,而我們是以「創新交流見習團」之名來到以色列,卻不可忘記他者的存在。 

我們在Tel-Aviv見到各行各業的新創公司,在沙漠裡建造科技園區的North High Tech  Park,在Jerusalum參訪非盈利組織Hilma Tech For Impact,也看到了遵循社會主義卻同時生產滴灌技術的基布茲,在馬薩達要塞附近的貝都因風格度假村,在死海紀念 品店工作的阿拉伯青年。我們在大屠殺博物館 Yad Vashem見證了猶太民族一代又一 代守護的記憶,然而接續未來,每一個猶太後裔皆抱持著自己的理想,在這片土地上 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創造專屬的價值。 

看似立國基礎的猶太宗教,也絕非單一安息日的傍晚,我們見到了Tiberias小鎮里堅守逾越節的極端正統派猶太人ultra orthodox,他們在入夜前狂歡,度過25小時的安息 日,不上班、不用電、不按按鈕,直到隔日的晚上九點小鎮才再度甦醒。同時,世俗猶太人secular Jews遵循自己的安息日原則,比如說到加利利湖判度假、或是僅僅關閉社群媒體,然而他們仍然遵守安息日的價值,珍惜且尊重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在信 仰與生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旅程中還有一路上照顧我們的人:愛好和平的導遊Ben,他總是誠實地將以色列的社 會議題、政治困境、民族衝突、恐怖攻擊一一細述,絲毫不隱瞞。司機是阿拉伯裔Sal ahah,隨身保鑣是與我們同齡的音樂家。他們不一定是猶太人,卻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以色列人,他們都是Israelies,對以色列的種族融合問題、兵役制度、國際政 治等各有立場,彼此之間不斷地挑戰與質疑,他們或許沒有最佳的解方,卻願意不斷的尋找。雖然許多Start-up的講者不斷提到「Israel DNA」,但是我相信單單以「基因」無法解釋這樣的異質性,這樣的論述也忽略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因為正是多元性創造了名為「以色列」的國家,看似相斥的顏色,卻能組成美麗的彩虹。 

我想,Daniel Ben 提及的,是「打破同溫層」與「看見表層之下的主體」,還有「不被刻板印象侷限」的重要性,因為太多時候我們太自以為是,連處在同溫層都不自知。這樣的道理看似簡單,我卻來到以色列才親身體會、真正明白。而打開我眼界的,並非 Start-ups 開發的最新科技,或是他們的創意與創業毅力,或是成功 exit 的 unicorn(價值超過百萬美金的公司),而是 The State of Israel 的複雜性以及當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文化的撞擊與矛盾。 

同樣的,這趟三十人的旅行團,每個人皆來自不同領域,以不同的視角探索以色列, 而我很慶幸自己能認識許多對新事物感到好奇的同學,收穫一輩子的友誼。每日行程結束後,同學們總會一同外出,穿梭在社區的小巷裡,發掘獨特的文化景象並與當地人聊天;而在Jerusalum的一晚,我們來到了反對保守派政府的抗議現場,其中最讓我印像深刻的,並非舉著國旗上街抗議的老奶奶和小男孩,而是與一位美籍 ultra orth odox 的交談。那位正統派猶太父親身著小穗子和高帽,一邊在公園的烤肉架烤牛排, 一邊抱著兩歲的女兒,他口吻堅定的說:「台灣是正統的中國」,他說:「我相信這 片流奶與蜜的土地是神所賜的,專屬猶太民族,但是以色列人是大方的,才會讓阿拉伯人可以有自己的社區、亞洲觀光客可以來玩、不同民族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共榮。」 我並不同意他的每一個立場,但是這樣的對話讓我更加理解以色列的多元性。 

這趟旅程不僅讓我對以色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應該不斷尋求不同的觀點,去了 解不同的文化,並尊重彼此的存在。僅憑表面的觀察和假設,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一個 國家或一個人。需要親身體會,去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打開 眼界,拓展自己的視野。 

這次以色列之行給了我勇氣面對半年後的荷蘭交換,我期待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 納新的文化和經歷,像在以色列一樣,去發現不同的色彩,並在多元性中找到美麗的彩虹。這次經歷讓我深信,真正的學習和成長,往往發生在我們離開舒適區,勇敢地 踏出第一步的時候。我期待著未來的冒險,以及在不同的文化中不斷探索、學習和成 長的旅程。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