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毅 Andre Lin

 

以⾊列⾒習團⼼得 

去以⾊列的這趟旅程,除了帶回了對這個國家的新的認識,卻也帶回了更多的疑問和好奇。在寫⼼得時,總會不經意地拿起⼀路陪伴我們的「⾏程⼩本⼦」,回顧著每⼀天的活動才發現我們在短短不到兩週的時間裡做了好多事情。 
⽽帶著我們探索的 Ben,是我⾸先想要感謝的對象。剛開始遇⾒他時我承認我有些先⼊為主的想法,他剛開始和我們「Bye!」時我還以為他會是那種⾃帶尷尬類型的導遊。但令⼈意想不到的是,⼀講起故事的他,總是特別地引⼈⼊勝,從幾千年前的歷史⼀路講到現代以⾊列的外交發展近況,每每都讓我驚艷和折服。沉著穩重的他總是帶個⼈們⼀種安⼼的感覺,偶爾⼀些玩笑還能緩解整團的氣氛。在臺灣,許多旅⾏團的導遊在帶⾏程時雖然會帶氣氛,但同時能夠在知識上的講解上做到⾯⾯俱到的就相當少⾒。⽽除此之外,也能感受到他做⼈⾮常地真誠坦蕩,讓整趟旅程⾮常地⾃在、舒適。 
此⾏的其中⼀⼤重點就是參訪創新企業。參觀了這麼多不同領域的公司, 我能歸納出的最⼤共通點就是失敗對他們來說只是⼀個過程。創業的過程沒有可能事事順⼼,不如說起起伏伏才是新創公司的常態。所謂的失敗不是失敗, 他是⼀個計畫的結束,同時也是新⼀波嘗試、新的機會的開端。⼯作坊中講師 Asaaf,儘管不被許多⼈認可,我覺得還是點出了⼀件很重要的事情:
「Consistency」。以⾊列⼈不斷在失敗中求成功,不斷在絕境中尋求解⽅。不在安逸中停留,他們懂得不斷質疑前⾯所做的東西是否有進步的可能。⽽這也是我在此⾏中學到的最重要的觀念之⼀。 
以⾊列的另⼀⼤主題,就是衝突與融合。在耶路薩冷的四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記得站在聖墓教堂的⼆樓的柱⼦旁邊,看著幾位⼥孩在坐在地板上默默啜泣著。我當時除了驚訝之外,更多的是困惑。他們到底為何⽽哭?宗教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什麼?宗教為何能夠有如此強⼤的⼒量,能驅動⼈⼼卻也能撫慰⼈⼼?站在西牆下⾯,我能看到許多教徒們虔誠地祈禱著,不知道是不是⼼理作⽤的緣故,站在那裡總能感覺到⼀股神聖的⼒量在匯聚著。令⼈感到神奇的是,明明和鄰國許多的伊斯蘭教國家處於敵對關係,在談吐之間他們總是⽤玩笑帶過,但提及的頻率卻相當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區的古城的居民卻能和諧共存,彷彿他們已經找到這世界和平的答案了! 
另⼀個衝突與融合的例⼦是我們去參觀的 Kibuts。在創新極度發達的國家中,微型封閉的社會依舊存在著,儘管不完全與以往相同,他們依舊在這個時代找到了他們⽣存的獨特模樣。猶太⼤屠殺博物館講述了過往殘忍的歷史,這是每⼀位當兵的以⾊列⼠兵必須要去⼀次的地⽅,他們在運⽤他們的⽅式記住歷史。在衝突中尋求平靜,卻不在平靜中就把過去的事情遺忘。臺灣在⼈權上⼀樣做過了不少努⼒,但我們是否有勇氣去直⾯過去歷史的種種傷痕,是不是真的每⼀個⼈都清楚知道過去發⽣的事情,是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的地⽅。 
同樣令⼈流連忘返的是他們美不勝收的⾵景和永遠的晴空萬⾥。雖然常常覺得炎熱,卻不會讓⼈覺得濕熱不舒服。在 Masada 看⽇出,在死海被潑到超鹹的海⽔,在加利利海的⽔中玩⿁抓⼈,在沙漠的夜晚躺在⽯桌上談⼼、看流星劃過天際,最後通宵在耶路薩冷的西牆看早晨的第⼀個曙光。種種的回憶湧上⼼頭,和朋友約好以後要舊地重遊,但事過境遷,同樣的⼼情是否真的還能體驗⼀次呢? 
最後,是我在以⾊列得到最⼤的收穫 ---- 那就是我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看著⼤家從原本不太敢問問題,到後⾯踴躍地舉⼿發⾔。和⼤家⼀起成⾧的感覺很好,⾃⼰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整個氣氛影響,讓我能更勇敢地發表意⾒和提出疑問。雖然很客套,但還是要再次感謝 JTCA 以及國際處的⼈帶給我們這麼難以忘懷的旅程(當然如果機票能更早買更便宜會更令⼈難以忘懷),帶著滿滿的回憶與收穫,就如前⾯提到的,這不只是⼀段旅程的結束,更是下⼀段冒險的開端。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