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伊岑 Yuki Lan
歸功於新聞媒體以及各種社會行動者塑造的認知基模,我對以色列的印象就是坦克車駛於塵土飛揚的沙漠(有趣的是以色列人也知道並以此自嘲),天氣酷熱。出了機場之後,發現天氣涼爽,駛於特拉維夫的高速公路上不是戰車, 而是那些在台灣都看的到的汽車品牌(歸功於全球化),四周所見若不看到希伯來文,還以為沒有出國。
新創國家
我對以色列的印象除了戰爭之外,在學了地理歷史之後知道他是個宗教聖地,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了,如果不是這次機會我也不會知道以色列是個新創國家。幾位企業家的演講內容中,口徑一致地提到「以色列人的基因」。我個人是不信傳生物決定論(顯然團員們也不信),而且我想他表達的是,以色列人在匱乏的自然環境和危殆的政治環境下,不願屈服而養成的民族性格,其中的 結構性因素包括全民兵役,以及猶太人的經商傳統。以色列人口不多但軍隊訓練精良且富實戰經驗,且不同兵役別會養成不同專業能力,特別是高科技;以色列的許多企業也致力於軍事科技。
得以近距離看見新創企業工作者的生活後,我十分敬佩對工作懷有高度熱情與不怕失敗的以色列新創企業家,我無法想像未來的我要將全身心投入在成功率不到一成的產業。即使我未來不會在這個領域,我認為這種越挫越勇以及具高度熱情的行事態度值得我們學習。除此之外,他們說故事的能力也很令人驚奇,畢竟要說服投資人或人才投入到未知的未來,很倚賴企業家能夠說出吸引人與具可信度的故事。兩位企業家準備的工作坊的內容雖然屬於商業領域, 但其實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例如 Assaf 所授的商業模式圖,釐清價值主張、
目標客群、關鍵合作夥伴等元素的關係,對於任一個運行中的機構都十分重要。
多宗教國家
一下飛機就去了雅法老城,從這個城區可以看到許多宗教與生活交織的痕跡,例如牆上的耶穌畫像,以及在中午響徹城區的喚拜聲,不同宗教與生活型態在這個城市相遇的情景十分有趣。Ben 也和我們說了特拉維夫這個城市的名字意味古老與新生,就如同我們站在雅法的坡上,往前看另一端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往後看是有著深厚歷史的舊城,代表以色列重視雙向時間軸的精神。我很喜歡聽以色列人對景物的詮釋,每個角落都有它的意義。例如漂浮著的橘子樹是為了告訴人們不要失根,連結到以色列包含快速發展的新創事業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要看向未來但也不能忘本。
多宗教雜揉的特性由歷史反映在現今的以色列生活:不同宗教場所的儀式在一個城市中進行,同一個宗教信仰又分布在世俗和正統的光譜上,人們彼此尊重信仰(至少我們遇到的人)。
擅長收集記憶的民族
一直都知道猶太人是向心力與凝聚力很強的民族,歷經二次聖殿被毀、大流散、種族迫害等悲劇,依然能夠維持信仰與生活型態直至建國。這次旅行中,我更深刻了解猶太人是如何維持民族認同,如大屠殺博物館的導覽員說: 「猶太人善於收集記憶。」前面提到,在以色列每個角落都有意義被亙古傳誦,更有些信念是誕生於種種不幸中,如:「馬薩達永不再淪陷」的精神,脫胎於悲劇,成為猶太人的信念。大屠殺博物館則是讓我反思台灣在轉型正義的紀念工作。講起二二八,許多年輕人只會想到有假可放;眾多二二八紀念公園的設計也難以促進人們反思,進而起到防止威權時期的慘劇再度發生的效果。相比之下,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印象深刻的是兒童紀念館前的梁柱,導覽員說高低排列的柱子比喻小朋友拍合照時按照身高前後排列,而梁柱的斷裂則象徵他們未長大就凋零。一個好的紀念館,不僅要擺放事實,更要牽動人們的情緒,才會藉由共感烙印在心中;撇除台灣白色恐怖和猶太大屠殺的脈絡差異,我認為就紀念館的設置值得效仿。不僅如此,他們也安排軍校學生參觀紀念館,為的是讓他們知道為了什麼而戰。我對這個措施既敬佩又無奈,敬佩他們傳承記憶的強大傳統,同時也認知到距離世界和平還有很長的路。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地,對一直以來熱衷宗教文化的我無疑也是個神聖之地。多宗教的特徵在這個城市更加鮮明,不同宗教的居民有屬於自己的區域, 每個角落都有不同宗教的意義,地上踩的石頭路面也因為千年的歷史而光滑, 不愧是匯聚來自三個宗教世界能量的地方。然而踏上聖地,沒有讓我有能量充滿的感覺,反而是另一種有趣的衝突感。由課本知識所建立起對耶路撒冷的想像是個發著金黃色的光且完美無瑕的地方,但我眼前的耶路撒冷是複雜、蜿蜒、有生氣的地方。這裡有各式各樣的人:穿戴正式的正統猶太人、觀光客、 街頭藝人、攤販……我才意識到耶路撒冷也是一個有活生生的人居住的地方, 許多人在這裡以不同的方式生活。
雖然聖墓教堂滿是觀光客有些嘈雜,但我觀察到有些信徒只是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閉眼凝神或默默擦淚;在西牆,我走進女性的祈禱區,看見許多猶太女性將妥拉蓋在臉上或捧在手上默念,西牆又稱哭牆,也真的可以看見猶太女性在拭淚,場面寧靜莊嚴但充滿情緒。這兩處令我十分感動,聖墓教堂沒有文字說明,西牆本身也僅是一堵牆,興許代表信仰本就是回到內心,人與神的連結,毋需多作詮釋。
破除/建立刻板印象之旅
在回程路上飛過吉爾吉斯上空時,看見窗外有大片燈火,方明白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知識其實也是一種刻板印象,地理課本教我們中亞種棉花、放牧遊牧,我對他的印象大概就是那樣了;不看見這片燈火,我想我對吉爾吉斯的印象就是一望無幾的曠野上有幾隻牛羊點綴。當然,我知道真正踏上土地,雙眼看到的會是另一片風景。與人的互動也是如此。過去我總預設管院同學與我價值觀不合,加上身邊沒有什麼管院朋友,因此鮮少和他們往來。這次見習機會的意外收穫也包括和過去不曾接觸到的同學交流,發現其實他們也沒有這麼殊異,即使價值觀不合,大家很願意敞開心胸交換想法。綜合以上,這次旅程可以說是破除刻板印象之旅。
然而,一種刻板印象的破除也伴隨著另一種的建立。我們認識以色列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限制,參觀成功企業、吃好的料理、在安全的狀況下觀光,但其實另一面現實與聲音都在那個土地上發生著:抗議、貧富差距、戰爭等,就像在離開第一間飯店之前,我都覺得鷹嘴豆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另外,旅程中有許多的資源浪費:吃不完的食物、飛機上的水、外帶包裝……值得我們思考如何改善。在感謝自己的幸運之餘,我也希望有更多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參與這個計劃,不同的人能夠創造的會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