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維 Paul Chen

被稱為「start-up nation」,面積只有台灣六成、人口約台灣三分之一的以色列,Google、蘋果、Meta、微軟等全球大型企業相繼前往創設研發中心,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本,使得如今成為創新與研發的世界重鎮,究竟他們做了什麼努力,或者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環境下,透過這兩週的新創見習計畫,我想在過程中逐漸有自己的一套觀察以及體悟了。 

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  

出發前,我想大家對於以色列的印象就是「新創之國」還有「戰爭」,身為國際關係的學生,西亞地區對於各國來說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時常有領土及宗教紛爭,當大家聽到我要前往以色列,親朋好友的話語無非是注意人身安全, 不乏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去這麼危險的地方?透過這兩週的見習,完全破除了普羅大眾的刻板印象,以色列境內的治安相當良好,晚上走在路上十分安心, 平時街道上便可以看到不分男女背著槍的軍人,這些都是平常在台灣觀察不到的。 

何「以」成為新創之國?  

「舉國發展人力資本是創業之國的根本」以色列擁有的並非是良好的先天環境或是自然資源,在貧脊的土地上,「人」才是各國相繼前往投資的關鍵。相較於台灣的教育,認為失敗是不好的是需要避免的,當地人卻認為創業失敗是非常正常的事,大部分的人失敗了會再創立新的一家公司,這樣越挫越勇所謂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似乎深植在以色列人心中,開創一份新事業是司空見慣的。此外,政府對於新創有一定補助,育成中心大多是透過公開招標,由私人經營,如創投基金、跨國公司或個人投資者等,而獲選進入育成中心的新創事業不須自籌資金,因為政府補助新創事業 85%的資金(最高 350 萬新謝克爾),如此優渥的補助金額也是激勵人民勇於創業的一種政策。 在參訪的眾多新創中,我最有印象的便是 Netafim。這是以色列一家灌溉設備製造商。該公司生產滴管、灑水器和微型發射器。除此之外還生產和銷售作物管理技術,包括監測、控制系統、給藥系統和作物管理軟體等各種服務。由於環境因素,每滴水甚為珍貴,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便是一大問題,在實地走訪園區,發現周遭植栽的土壤中確實有埋下特殊的灌溉水管,以前在地理課本所學,如今親眼見證到科技的美妙之處。 

Kibbutz(吉布茲)—烏托邦式集體聚落  

這次的旅行中,令我驚豔的便是 Kibbutz 這樣的社會形態,Kibbutz(吉布茲),為純猶太人聚落,是一種錫安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結合,試圖建立烏托邦社會的集體聚落。無論你是公司老闆還是一般職員,所有成員財產共享,收入均分,由社區免費供應三餐、水電、交通、教育甚至醫療等,讓每個成員都可以享受齊頭均等的生活,也能自由選擇加入或退出。在現今社會中,很少看到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更何況是在民主社會。在參訪中,居民親自帶我們體驗,看到了像是免費的食堂、洗衣房、超市,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零用錢可以用來購物或者偶爾小旅遊。聽到這,許多人一定會好奇,薪水一樣的話誰想要辛苦工作?在實際與當地領隊聊天後,才知道他其實已經離開 Kibbutz,因為他也認同資本主義當中的財產私有化,努力的人值得更多的薪水以及更好的生活,其實整個聚落幾乎都是靠著 Netafim 這家大型公司才得以維持生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聚落已漸漸式微。 

穿越巴勒斯坦  

首先,還是要非常感謝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以及學校的支持以及幫助,讓這趟旅行非常順利。14 天的旅程,確確實實的環遊了以色列一圈,路途 上也經過了加薩走廊(Gaza Strip)、戈蘭高地(Golan Height)以及約旦河西岸(West Bank)這些一般人不易到達的地方,過程中有驚訝、有緊張,其中有一段路是從約旦河西岸要跨境到以色列國土的安檢,也代表正式從巴勒斯坦離開,原來要跨越這兩國是多麽困難以及嚴謹的一件事情,此外,我們也到了西牆了解到原來被分成四大區塊,分別為雅美尼雅區、基督教區、穆斯林區以及猶太區,儘管西亞地區的政治因素導致一些領土紛爭,但是這片土地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是珍貴無價的。 

總結  

在這趟旅程中,遇到了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雖然彼此背景不同,但正因為有相異之處,對於一個問題才能有不同的闡述方法以及意見,在學校以及文化協會的幫助下讓大家能夠齊聚一堂,相識而相知。除此之外,也讓我們了解到猶太文化以及以色列這個國家,並非像外界想像的這麼危險,反而在這旅遊期間非常安全,是一個適合深度探訪的國家,面對周遭不友善的鄰居,卻依然能夠發展得如此蓬勃,我想,這也是臺灣需要學習以及效仿的地方。 

「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這次的見習計畫,打破了對以國的刻板印象,認識到了一群有目標的同學,體驗到了正統的猶太文化,我想,這趟旅途絕對是無價的,即便已經回國數週,仍然對著相片細細回味。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