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宜儒 Emily Chan
Startup Nation
在來到以色列之前對他其中之一的印象就是,這裡是一個 Startup nation。這次參訪了許多新創公司,也聽了有關以色列新創的演講,發現到其實 Startup nation 這個稱呼是靠著政府、學界、民間多方合作才共同建造出來的。新創最初都是需要靠錢慢慢燒,讓技術或商業模式慢慢成熟,而以色列政府給予新創的協助(不論是資金或資源上),讓這些公司能夠站穩,得以讓技術繼續發展。另外,技轉公司與大學端直接合作的模式,幫助研究機構能順利將技術轉化成商業盈利模式,並找到可運用的發展,我覺得這對技術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能讓好的技術被投資人所看見,有了資金才能持續發展。最後我覺得是整體社會氛圍對新創、對嘗試新事物的包容度夠大,新創這條路就是充滿了未知何不確定,比起成功一路飛黃騰達,更多的是背後隱藏的失敗,但在這些新創我所感受到,他們願意擁抱這種不確定感, 認為失敗也沒有關係,在他們心中已經將失敗看為成長的養分,且政府對新創資金的投入更讓他們有嘗試的底氣,這樣的正向循環也造就了以色列擁有新創國家這樣的稱呼。
文化層面
這次也有很多機會可以親自感受以色列當地氛圍以及跟當地人有對談的機會,也讓我對以色列的文化與人有不同的體悟。
• 好客、友善
在這裡嘗試跟當地人搭話,談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想法、聊日常生活,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很願意分享,不懂的地方也會很耐心的講解。當時在耶路撒冷看到許多正統派信徒穿著的衣物旁邊都有鬚鬚,出於好奇就向其中一位老者詢問衣服鬚鬚的意涵,那位老者很有耐心的解釋此與妥拉中先知人物有關,還向我們熱心推薦來耶路撒冷一定要去拜訪的地方。另外一次則是遇到兩位不太會說英文的奶奶,雖然因為語言,溝通不太順利,但可以感受到他們想要好好解釋,並跟我們聊天,在這邊遇到的人,都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友好。
• 勇於嘗試
這可能跟他們一直提到的 Chutzpah 精神有關,這邊的家長很願意讓小孩自己體驗新事物,在以色列的公園裡看到許多小孩都自己到處跑跳,跟陌生小孩搭話,和其他人的狗狗玩,而父母也不會阻止小孩自己去探索,當時還有看到一個高約三層樓的溜滑梯,在晚間也是有許多小孩在上面攀爬,如果換作在台灣,可能父母就會以太過危險阻止小孩爬上爬下,雖然能確保小孩子的安全,但也讓他們少了很多的探索機會。
旅程感悟
• 實際感受,打破既有印象
在來到以色列之前就聽過許多有關當地的傳聞,像是以色列人說話強勢直接、皆以自己過去當兵為榮、英文程度高,隨便的路人都會講英文、對猶太教包容度很大等等... 當時覺得這些都跟台灣滿不一樣的,也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希望可以實際驗證這些事。但到了以色列實際與當地人聊天,發現到其實很多事都跟印象中的不一樣,像是以色列人沒有想像的那麼直接,在對談中就算表示不同意見也不會被打斷或是否定,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徵兵制或以當過兵為榮,而討論到以色列為猶太教信仰國家時,有人也對此抱持負面的態度。這些都跟我過去想像的有所差異,整趟過程對我來說都在打破既有標籤,並重組對這個地方的認知,這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太常將事物貼標籤,並習慣簡化事情,以減少對面對新事物所帶來的衝擊,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容易被過去的印象或想法左右,也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表層就對一件事下定論,但理解事物的本質還是要透過實際的碰撞及感受,如果因為既定印象放棄了讓自己體驗的機會,更容易讓自己只看見事情的表層卻又深信不 疑,所以也希望在未來接觸到新事物的時候能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很開心以色列帶給我那麼多想法碰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