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穎 Erin Chen

「共生」一詞可囊括我在以色列 12 天所受之感動。行前,Irit 就告訴我們以色列是一個歷史與當下共存的國家,而與駐以色列大使相聚當晚,大使也以 「過去與現在共存於此」形容以色列。但我認為,除了靜態的共存、時間軸上的共「存」外,以色列這塊土地上共「生」的動態平衡更是讓人為之驚艷。 過去與現在的共生、傷痛與希望的共生、自駕車與微型交通的共生、大自然與都市的共生、工作與生活的共生,再再都讓我看到了以色列如 Assaf 所說的 「Between the gap.....is opportunity!」的力量。 

過去與現在的共生  

走在耶路撒冷,「這塊石頭是三千年前的」、「這座教堂是四千年前的」、「這座下水道是兩千年前的」......全國境內,最年輕的只有以色列這三個字,僅 75 歲。但同樣的,在耶路撒冷一排排相望的老房子間,人們也可見到符合未來綠色交通趨勢,以電力驅動的輕軌在其中穿梭。在古老的石壁上,人們可以見到結合燈光、音效的燈光秀用強烈、震撼的聲光效果展現以色列從古至今遭遇的磨難與懷抱的希望。 

出發以色列前,「新創之國」、「滴灌技術」、「登月計畫」等等的關鍵詞建築了我對以色列被各式未來科技包圍的想像,以為自己即將見到放大版的「信義區」 或「竹科工業區」,但我看到的卻是「台南孔廟」版「信義區」與「竹科工業區」。 

明明是世界上科技走的最前面的國家之一,卻從未拋下歷史獨自向前。將近四千歲的聖墓教堂、近三千歲的耶路撒冷舊城區、兩千多歲的大衛城地下水道, 全都和諧的在耶路撒冷這座城市與先進的科技共生。並且,以色列人不僅用盡心力在維護、保存這些歷史,更是運用科技讓歷史活現在當下。不論是導遊帶我們參訪的大衛城地下投影秀,抑或是夜間於耶路撒冷街頭漫步時偶遇的古牆燈光秀,以色列人都用科技讓存於過去的歷史走進當今。 

傷痛與希望的共生  

「小孩子不要問這麼多。」「很複雜啦!你長大就會知道了!」 

當我國小第一次在書上看見「白色恐怖」一詞並向大人詢問這是什麼意思時, 得到了以上的回覆。那時我才國小,不認識這些歷史事件或許還算合情合理。 但在我在走出大屠殺紀念館後,我問自己:「二二八事件的始末是什麼?對後續造成了什麼影響?」卻驚愕地發現自己對二二八事件仍是一知半解。 大屠殺紀念館的形狀是被撕裂的六芒星。頂上的玻璃尖頂天花板是被神遺落的絕望,也是絕處逢生的希望。一走進紀念館就可以聽到孩子在建國前就高唱的以色列國歌在迴盪。整個紀念館從文史、影像資料的保存,到建築、動線規畫的設計,都完整的保留了大屠殺的傷痛、淚水、故事,卻也帶給世人許多啟發。 

「不要遺忘他們。」博物館的末端是貼著受難者照片與名字的牆。再次如此直觀的感受到逝者數量的龐大,其震撼仍與我國小時在安妮日記書末看到大量遺照時相同。但為甚麼要展示出這些照片?受難者照片牆的一側有一扇尚未對外開放的門,我在門上看到了「即將開放」的標誌,並在標誌下看到了關於此區的說明:「此區收錄所有在大屠殺中遇難的的逝者姓名及照片,所有人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內看到你在此次屠殺中遇難的家人。」「不要遺忘他們。」 不會遺忘他們的。紀念館內,不只有許多遊客,更有許多學生與以色列年輕軍人來此參觀。我問導覽員:「為甚麼有這麼多軍人呀?」導覽員回答:「以色列軍人都一定會來此參觀,學生也常來此進行校外參訪。」而後在 workshop 階段,我又問了導覽員:「以色列的大人什麼時候會和小孩子說到大屠殺呢?會避諱嗎」導覽員說:「學校從 8 歲開始就有相關的課程,大人也會在故事中和孩子說到大屠殺,為的是要他們從大屠殺中學習『不要重蹈覆轍』。」從生活,從教育,到紀念館、紀念日,以色列人處處讓大屠殺的記憶不要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不只是事件本身,每一張遇難的面孔,都不會被遺忘。雖然是一段勾人落淚的傷痛,但以色列人選擇面對傷口,並帶著這份傷更無懼、更有智慧的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相較之下,台灣人對於歷史事件常以「過去了就過去了」的心態面對,甚至常被用來當作選舉操作的工具。走出大屠殺紀念館後,我就不斷地問自己到底對 台灣的認識有多少?對於過去受過的那些傷,我們又能學到什麼?我們有辦法像以色列人這樣,在談到歷史傷痛時,不從「抓戰犯」的角度,而從「可以學到什麼」出發嗎? 

明年春天,我即將到韓國的高麗大學交換。當時會選擇高麗大學的主要原因即是想了解韓國人面對「光州事件」、「濟州島三一事件」......等歷史事件的情節。這次到訪大屠殺紀念館,學習到了猶太人面對傷痛的心態後,相信會對我未來在理解韓國、台灣等國的歷史時有所啟發。我也期待自己在自韓返台後, 能相互對照以色列、韓國、台灣三國的故事,並有所發現!   

自駕車與微型交通的共生 

第一次注意到特拉維夫的的滑板車是第二天進行企業參訪時,好幾位上班族神色自若地將滑板車或牽或騎進公司的神奇場景。在台灣,腳踏車是無法進入辦公大樓的,甚至於道路上騎乘滑板車仍是非法的,因此「將滑板車騎進辦公大樓」這一在台灣完全不可能出現的畫面大大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此契機下,我才開始觀察特拉維夫與台北不同的交通網絡。 

2011 年 5 月,特拉維夫市府為打造低碳城市,啟動了城市自行車租賃計劃,鼓勵綠色交通,而在 2018 年,共享電動滑板車也進入了特拉維夫市,一同建構綠色交通網絡。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 11 之 2 項為「提供人人都可負擔、且符合永續的交通運輸系統」,而為打造符合永續的交通運輸系統,「降低自駕車數量」與「運具移轉」便是首要關鍵。降低自駕車數量可以降低自駕車的整體排碳量,但若想降低自駕車數量,便要有足夠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微型交通工具(micro mobility)作為代替,即「運具移轉」。根據我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我國永續交通發展重點議題第三項為建構以「步行、腳踏車、大眾運輸工具」結合的綠色交通網絡。以此觀點來觀察特拉維夫時可以發現特拉維夫在「腳踏車」此微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有許多台灣可以借鑑、學習之處。 

在特拉維夫,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道路對腳踏車、滑板車與行人的友善氛圍。許多道路都有經妥善規畫的人行與自行車專用道,讓人不需要與汽車爭道。尤其是沿海道路,即使僅有三線道,仍有經分隔的人行道與自行車專用道供行人與騎士使用。當我步行在街頭時,也發現大部分的汽車駕駛遇到行人經過路口時皆會停下車,無論行人方向是紅燈或是綠燈。 

由於觀察到四處皆是滑板車的有趣現象,我和我的朋友們也利用了某天早晨體 驗了 Lime。Lime 的啟動價是 5 Shekels,而後是每分鐘 1 Shekel。騎著 Lime 沿著包圍著地中海的自行車道可說是我有生以來最為閒適、舒服的騎乘體驗。 

通過路口時汽車的自動禮讓,順暢連貫的自行車道,開闊優美的地中海風光, 都讓騎行不僅僅是一種移動方式,更是一種享受。除此之外,Lime 還會在騎到 「禁區」(行人專用道)時將車自動鎖上,此舉不但是保障了行人的用路安全, 更是保護了荷包。在有了這次的體驗後,我便能完全理解為何電動滑板車會在特拉維夫如此熱門。 

相較之下,當我騎行在台北市時,常常會因為不連貫的自行車道而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常常不得不騎到狹窄的馬路上和汽車爭道。近年來,台灣也不斷升起關於行人路權的討論,認為台灣街頭對於行人太不友善,甚至是行人地獄。雖然我在以色列的長距離移動大多還是透過遊覽車移動,但至少在短距離(三到五公里)的移動時,我總是能安心地走在專用道上,不必時時擔心背後的來車,也不必擔心汽車會在通過路口時猛地加速。 

不論是國家總體規劃,抑或是城市的永續發展進程中,綠色交通網絡的建立皆是重中之重。當我們喊出「2050 淨零碳排」時,真的做好足夠的配套措施了嗎?根據《OKR 實現淨零碳排的行動計畫》一書,2050 年前應將目前佔全球 80 億公噸排放量的二氧化碳降至 20 億公噸。依照台灣現行的交通政策、法規、環境,我們有資格喊出「2050 淨零碳排」嗎?即使是大眾交通運輸最為發達的台北,我們的微型交通工具已經能完美的適應住家、學校至捷運站之間的移動了嗎?我們能否像特拉維夫一樣,有更多元、更省力、更便捷的微型交通工具選項呢?我們能有不斷線,不必有需要與車爭道的自行車道、行人專用道嗎?我們能即使沒有車,也能順暢的在城市裡移動嗎? 

回國後,我在華盛頓日報的一段採訪下看到了特拉維夫市民的喊話:「Private  car is not the king.」什麼時候,我們的道路也能不以自駕車為王,而能讓車、自行車(或其他微型交通工具)、行人和諧的在道路上共生呢? 

大自然與都市的共生  

從西牆走不到 20 分鐘就能抵達的扎赫爾公園,是耶路撒冷市中心的綠肺,大人孩子都能在這座公園裡得到療癒。不論是耶路撒冷、特拉維夫,還是提比里亞,花都是以色列的城市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各樣鮮豔的花朵為都市增添了活潑的色彩。不必舟車勞頓,在以色列,人們處處可以接觸到大自然。明明是有超過六成國土被沙漠覆蓋的國家,我卻驚異地在以色列時刻感覺被綠色包圍。相較之下,有豐沛雨量的台灣,六都之綠色覆蓋面積卻僅有 5%,台灣人為了走進自然,要多花多少力氣呢? 

以色列和台灣的城市在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以色列在保護自然和城市規劃方面領先台灣許多,以色列鼓勵城市綠化並建立公園為居民提供更多休閒空間。另一方面,台灣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卻在快速的城市發展下忽略了對自然的保護和融合。 

台灣可以學習以色列的城市發展經驗,更加重視自然與城市生活的共生。加強城市綠化,推動公園建設,優化城市規劃是保護自然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措施。只有當城市和自然和諧共存,人們才能感受、體會到生態和環境的美,享受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生活。 

工作與生活的共生  

在耶路撒冷的第二晚,我們在街頭認識了一位一樣叫做 Assaf 的鋼琴家,並與之約定隔晚一同在街頭彈唱周杰倫的《稻香》。第三晚,Assaf 如約現身,並在我們的分享下很快的學會了《稻香》,隨後我們和 Assaf 一起成功的把《稻香》 帶到了耶路撒冷。這兩個與 Assaf 一起度過的夜晚,讓我看見了耶路撒冷充滿音樂、悠閒的夜生活。Assaf 所彈奏的鋼琴就擺在飯店附近的街頭,幾乎一整晚都有人不斷地坐到鋼琴前彈唱。當有人開始演奏時,總會有許多路人聚集到附近隨著演奏出的曲目,群體歡唱。明明都是互相不認識的人們,卻因為街頭的一台鋼琴相聚,甚至一同歡唱。 

明明不是假日,這些人都不用上班嗎?這些人都不用回家念書嗎?歡樂的耶路撒冷街頭,讓我憶起了自己步行在台北街頭的場景。平日時,路上的人們要不是抱著公事包就是抱著書包,總是步伐快速地前往某處,不太會為了什麼事情而逗留、駐足。工作/讀書都累死了,哪裡還有這個閒情逸致呀?即便台北街頭也有這樣的一座鋼琴,我們會在平日的夜晚就這樣坐下彈奏、唱歌、享受音樂嗎?還是一樣會快速的經過,或是匆匆地買一個便當果腹、或是焦急的前往補習班或辦公室嗎?我不知道那幾晚在鋼琴前歡聚齊唱的人們都有什麼樣的背景,但我可以看到的是在夜晚徹底放鬆、充電的以色列人。 

我們有太多人,都終日為了學業、工作而煩心,即便是夜晚、假日也難以將自己抽離工作的狀態,最終壓垮了自己。如何切換到「下班模式」,更多的留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維持工作與休閒的平衡呢?我想這也是我們可以像以色列人學習的快樂秘訣! 

總結  

聯合國發布的 2023 年《世界幸福報告》中,以色列居於全球第四名,也是亞洲第一名。來過一趟以色列,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這裡會是全亞洲最幸福的國家!在各方各面,以色列總能使之平衡,達到中庸之道。不只是溫和的,中庸的氣候,以色列讓過去、未來成功的在現在共生、共榮。 

感謝 JTCA 以及台大讓我們成為 the chosen ones,來到 the promised land。 我人生中收穫最大的禮物絕對是此次的以色列行。此次的以色列行不僅是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開始思考以往不曾考慮過的事,更能從不同的角度再次看見台灣。我一直相信,「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是短暫的 12 天,但也足夠讓我切換與台灣互動的視角,讓我更清楚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這次的以色列行是 JTCA 與台大帶給我的禮物,希望此行的養分,也可以成為我未來帶給台灣的禮物!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