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凱群 Eric Wu
JTCA 以色列見習團心得
在實際踏入以色列之前,對於這個不熟悉的國度有許多猜想,街景應是乾燥地區的窄窗土房;天氣則可能是酷熱難耐的沙漠氣候,而這一切的臆測都在飛機著陸後煙消雲散。櫛比鱗次的高樓建築與隨處可見的林蔭大道,伴隨著和煦的暖陽與陣陣的微風,我發覺比起中東的荒漠形象,把以色列想成地中海邊的綠洲更合適些。
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民族歷史,並沒有使猶太民族被擊倒,反而是憑藉實力與努力,回到應許之地展開四處流浪後的新篇章,面對缺乏天然資源與不易發展農業的氣候條件,以色列人借助科技的力量,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積極將每一分資源利用到極致,並在成功後將這套節能模式輸出到海外,協助面臨相似問題的國家突破資源不足的窘境,如同我們這次所參訪的Netafim,以精準的滴灌科技,讓以色列在乾燥缺水的環境下,仍能讓城市充滿綠意,甚至能透過溫室培養蔬果,滿足國內需求並輸出到海外。
在經歷一連串的新創企業參訪後,我發現以色列的職場鼓勵辯論的風氣, 與台灣的職場文化差異甚鉅,細究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源自於雙方文化的不同, 在中華文化中,我們更追求處事圓融,常會因為顧及和氣而避免衝突,在這樣的脈絡下,抱持創新點子的員工,可能因為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失去改變與創新的機會;而以色列文化則更注重問題解決,較不在意形式與禮節, 這種直接務實的工作模式,讓創新的想法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執行,也更容易在 遇到問題的時候,理性地針對問題討論而非檢討提出問題的人。 在旅程途中,世界最低的湖泊-死海、世界最低的淡水湖-加利利湖、猶太人的精神堡壘-馬薩達與三大宗教聖地-耶路撒冷,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在死海我們有機會體驗如地理課本所述的輕鬆漂浮,並塗抹沉在池底的死 海泥,也發現以色列將這個舉世聞名的景點規劃為付費景區,以提升整體的觀光體驗,更透過官方認證的機制,將死海的相關產品養顏美容的形象行銷到全世界,非常值得台灣的觀光旅遊業參考學習。
而在我們造訪加利利湖所接壤的城市-提比里亞時,恰逢猶太教每周五日落到每周六傍晚的安息日,因此整個城市瀰漫著靜謐的氛圍,商家也配合調整營業時間,讓員工能與家人共度這個休息的日子。為了讓自己更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我嘗試暫時放下不進則退的思維,花時間沉澱反思,於這樣的歷程中,我察覺到在現代高度競爭的氛圍下,我們常常會因為怕落後於人,而盲目地追尋社會定義下的理想生活,卻很少有機會確認努力的方向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未來,所幸清晨漫步在平靜的加利利湖湖畔,微風點出我所期望的努力方向。 而馬薩達一望無際的視野,在日出的映照下顯得更為耀眼,但在壯闊的山丘景致背後,卻記錄著為了不被異族奴役,而選擇自我了結的沉重歷史。在來以色列前,我常在思忖大多以色列人樂意投身軍旅保衛國家,台灣人卻多半認為從軍是件浪費生命的事,而在認識以色列面對歷史的態度後,仍大致理解其中的原因,在公民教育中,以色列將強大自我的精神融入尋常的生活,透過維護遺跡時時提醒國人,能夠再回到這片土地上的成果得來不易,也不能忘記過往祖先走過的艱辛歷程。
見習旅程的終點-聖城耶路撒冷,徜徉在蜿蜒的舊城區中,很難想像如此莊嚴的宗教聖地,因為其複雜的歷史因素,成為流血衝突的高風險區,四處可見軍人荷槍實彈確保教徒能安全地禱告,而這樣的情況讓我反思日益極化的世界是否只能透過軍事競賽,以恐怖平衡的局勢維持和平,還是能透過溝通與和解,找到一個更和平解決衝突的模式,看著哭牆邊虔誠的猶太信徒與懵懵懂懂的小孩,與牆後金黃色的清真寺圓頂,我想宗教的本質皆為善,期望下次再踏入這片流蜜之地,能少去壁壘分明的界線與避免衝突的武器。
總結整趟見習之旅,以色列坦率與不拘小節的民族性、設法解決問題的創新基因與歷史磨難下產生的危機意識,透過走訪每個企業與景點,一點點重新建構我對於這片土地的印象,並嘗試藉由對比而見賢思齊,將旅程中吸收到的 洞見存於記憶裡,陪著我持續學習與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