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維珊 Sandy King

啟程:邂逅以色列 


十二天在以色列的學習之旅,在多樣又有趣的企業參訪、感動人心的文化探索,以及讓旅途充滿溫馨和歡樂的導遊 Ben、Krystal、Alberto 和所有同學的配合下,倏忽即逝。至今,儘管離出發至以色列那天已過了近一個月,每當回憶起在聖地發生的事,小至和同行人的談笑風生,大至親身感受從陌生到暸解的震驚和衝擊,都仍使我流連忘返、珍惜至極。 


在以色列的這兩週,我們走進古城新城的巷弄,參訪各式各樣的企業與組織,參與商業、文化、宗教的講座課程,雖然所接收的並不一定立刻展現於我們的言行,然而,因學習和實際接觸以色列創新、宗教與文化而產生心境上的改變,卻是每分每秒皆在發生的。 

Irit Barash 女士在旅程之始問了我們各自想在這兩週尋找的答案,我問:「我想知道臺灣和以色列的政經情勢以及菁英教育趨勢有些相似,從教育、文化層面切入,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兩方於產業結構上(一為新創之國、一為高科技代工之地)的差異?」而我在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是——所有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必有其脈絡,所有的答案都不單一,他們是由完整的脈絡起承轉合而來。 


Yad Vashem 

參觀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本趟旅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行程之一,無論是 Yad Vashem 的建築設計理念,又或是那些會說話、會訴說歷史的照片、證據和故事,都彷彿讓我先走進黑暗無望與無知,而後重生,獲得力量和希望。 

我跟隨著 1965 年次出生的猶太裔導覽員,一步步走入猶太民族二戰期間,消失了六百萬人的歷史。早上到午餐的時間,我們一行人隨著導覽員從紀念館外側的樹園,伴隨著以色列國歌”Haktivah”一路走近紀念館內,再漸漸走到被陽光灑落、庇護著的館外,整程我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眼眶更是從頭到尾都被同理、暸解的淚水濕潤著。飯後的午後時光,我們則和導覽員進行了人道主題(How was it humanly possible?)的工作坊,收斂當天的所見所聞,也觀摩諸多大屠殺時期留下的各方證詞和事件,將當日藉由參觀紀念館的所學應用及發揮。 

也許有人認為,由猶太裔導覽員引領我們認識此歷史事件,歷史解釋的成分會多於歷史事實,訊息接收者(在這個情況下,就是我們)將因為同理及同情,用淚水模糊了事件發生時多方立場的兩難與傷害。但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導覽員説:「大屠殺是我的祖先所面對、承受的悲痛,那為何我今天仍選擇做這項工作?為的是,這件 living history 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 history,再也沒有幸存者能像我們說他們所經歷過的。身為猶太人,我想能將這個歷史事件盡可能客觀、完整地傳遞給我們的後代、世界上更多人,讓他們都能從中學習,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是我目前能做的最大貢獻。」不論接收者的反應和回饋為何,我想導覽員的職業動機大概可以解釋一部分猶太民族樂於為國服役、回國貢獻學習,以及重視世代傳承和富國強兵的原因吧! 
我也衷心希望,世上所有該被記得的都不會被遺忘,所有的故事也都會被好好地訴說。


Hilma– Tech for Impact 

除了紀念館外,我們也走遍了許多城市,探索了不同地理樣態的以色列,參訪了十餘間企業、學校和組織,而 Hilma 是其中最吸引我的。 
Hilma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招募有意願、能力學習商業分析、使用者設計、程式設計等技能的青年,一同以科技專案形式,實際開發軟體服務,解決社會上的大小問題。 此計劃招收的青年有因健康、宗教因素無法服兵役的,也有散落在世界各地,有意到以 色列體驗和學習的年輕人(當天參訪時主要向我們分享的三位女生,皆為18、19歲,準備申請大學)。Hilma 也提及,以色列的 IDF Unit 8200 部隊培育了許多在服役後將所學回饋至國家高科技發展的青年,Hilma 也希望可以扶持除了部隊外需要相關學習資源的人也能儘早從基礎開始熟悉科技,並運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讓以色列成為能用”social tech”回饋世界的國家。 

有別於臺灣十二年國教並且多數直接升大學的教育模型,多數以色列學生會在高中畢業後服兵役或安排 gap year,讓自己花一段有品質的時間,給自己機會接觸社會的實際樣貌,再決定大學或更高等的教育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來以國的第二天,Assaf Luxemburg 講師説:「以色列人將服兵役視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是:將出社會的年輕人可以透過加入部隊知道國家的『後台』,他們也便因此更明白國家需要自己的一份心力,以及學會找尋社會上待解問題的答案」,這和 Hilma 的理念好似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透過使仍有選擇權利但即將挑選鑽研和出路的學生們,有機會先窺探所處世界的形形色色,發現可能的機會,再選擇下一階段的教育或生活方式,以更加完整、淋漓盡致地把自身所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我簡短地分享了這趟為期十二天以色列之旅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兩個參訪行程, Yad Vashem 及 Hilma 分別作為文化學習與企業組織的代表,其他的每個行程我也都非常享受也獲益良多,礙於篇幅以上述二者為例。 

總結:紀念與改變 

旅行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是紀念,也是改變。 
兩週在以色列,我掉了我寶貝的行李綁帶,讓自己新買的帽子在滿天星星的大漠中飛走,還在老爺爺奔馳於戈蘭高地時,因後門意外打開,遺失了塑膠水壺。然而,我也拾回了無數的紀念品,他們是金錢也難買的禮物:記下瞬間的五千多張照片、能談天說笑相互扶持的好友們,以及因被太陽公公眷顧才留在背上的曬痕。從剛開始能閱讀長篇課外書時,我就會自己翻閱書架上關於猶太人的一切書籍,國中時我就知道怎麼哼出以色列的國歌 Haktivah,高中時一次錯過了到以色列交流的機會使我懊惱無比-- 這次終於趕上了這班開往聖地的車,所有在這裡發生的事,我都會用力地記得,也算是給約莫十年前,滿心好奇緊盯著 iPad 上播放著以色列和猶太人故事、新聞的小女孩一個”brief answer”,而自己不斷追尋答案的堅持和勇氣,亦值得紀念。 

其實每趟旅程的對一個人造成的改變,從啟程那刻便悄悄開啟了。雙腳踩在地中海的海水裡的沁涼,學會說”shalom!”和其他希伯來文的喜悅,發自內心的疑問,參訪新創、企業、城市街道的好奇心,及與每個因機緣相遇的人的互動 -- 都是種子在我們的心播種,兩週的親自體驗和接觸使種子萌芽,而改變就在其中,「其術可以心得,不可言喻」,相信再次踏上臺灣土地的我,身心靈上,又比出發前的自己來得豐盛許多。
 
扣回前方,這次最大收穫:「每個解答必有其脈絡」;起初我問的問題,究竟是否有被解惑? 
透過無數個參訪、導覽、相遇和文化接觸,我比從前更認識新創之國以色列和猶太民族的背景與生活方式,而這些也確實能大致答覆我的疑問。不過我更清楚的是,要真正明白一個問題的真相,必須曉得事件的「脈絡」,這絕對不會是幾天的探索就能完全找到的,解答的脈絡不只是一句話、一個發現,它乘載著不同關係人的動機和時代背景的產物,這也是為何世界上仍存在著很多目前找不到合適解釋的大哉問。對被好奇心充斥著的我們而言,問題永遠比答案多,但我會用各種方式繼續尋找的,而我想有時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最後,非常感謝讓這趟以色列之旅成行的所有人,國立臺灣大學、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Irit Barash 女士、國際事務處同仁們、導遊 Ben 、在以色列所有接待我們的人、各方支持協助者,以及所有同行的臺大同學們,因為有你們的支持和陪伴, 在以色列的這兩週才能如此精彩且難忘,期盼我們都在旅程中豐盛地成長並更認識世界和自己,也期待未來的相聚。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